主题 : 【原创】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校园犯罪
欢迎信息询问
级别: 管理员
UID: 62981
精华: 0
发帖: 567
威望: 5750 点
金钱: 5750 RM
注册时间: 2008-07-27
最后登录: 2025-10-30
0  发表于: 2025-10-20 11:29

【原创】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校园犯罪

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儿童迈入青春期时,大脑中某些区域会经历结构与功能上的转变,这也对应了认知与情绪波动的阶段。青春期同时是青少年探索自我身份的时期,在此阶段,各种环境因素如家庭氛围、学校制度、师长关系、同学互动等会塑造他们对自己的印象、想法,甚至是世界观。

在认知方面,青少年已具备一定的因果理解能力,但在情绪层面,冲动往往难以抑制,因此极易受到朋友关系、寂寞、孤独等感受所影响,从而导致偏激或冲动的行为。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心理现象是“想象观众”(imaginary audience)。他们会产生“好像有人在注意我,在看着我”的感受。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这是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常见特征。

然而,当这种“被注视”的幻想与反社会人格倾向(Antisocial Personality Traits)互相结合时,就可能演变为危险的心理模式。反社会人格并非完全天生,而是先天气质与后天环境塑造的结果。若个体在童年时期长期遭受情感忽视、家庭暴力、高度压力、缺乏安全感,便可能削弱其同理心与自我控制力。加上青春期的脑部尚未完全成熟,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更容易以冲动与暴力行为来回应。

以美国1999年哥伦拜恩(Columbine)高中、2018年佛罗里达帕克兰(Parkland)校园枪击案,以及近期的校园凶杀案为例,这些嫌凶会有如此极端暴力的行为,其根源往往并非一时冲动或单一刺激,而是长期情绪被忽视,无法正常宣泄所累。换言之,他们的负面情绪若得不到适当的出口,如运动、倾诉或情感支持,就会持续累积。再加上性格孤僻、被同学排挤、学业平平、渴望关注却屡遭忽视等因素交织,最终可能转化为愤怒与复仇的心理。他们幻想自己通过暴力重新成为“主角”,以恐惧换取存在感,达到“终于被世界看见”的错觉。

总结来说,青少年校园犯罪往往源自个性孤僻、缺乏同理心、长期被忽视或排斥,以及扭曲的自我认同感。唯有在他们成长阶段给予充足的情感支持与正向引导,才能让那些“渴望被看见的灵魂”,以健康的方式被世界理解与接纳。

以上纯属笔者(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硕士)以心理学角度对青少年校园犯案的分析。
级别: 荣誉会员
UID: 122079
精华: 0
发帖: 7504
威望: 724410 点
金钱: 724260 RM
注册时间: 2014-03-10
最后登录: 2025-10-27
1  发表于: 2025-10-27 21:01

謝謝分享。🙏
如果是本性善良的孩子。碰到以上所述的成長因素,而得不到開解或釋放,也會漸漸「步入歧途」嗎?